上车卖货,得先交“份子钱”
要想推着那琳琅满目的小车蹚进车厢,光被外包公司录用还不行。对售货员自个儿来说,每一趟跑车,那都是实打实的一笔“投资”。售货员需要向自己干活儿的公司交一笔钱,这叫“承包费”或者“乘务费”。
具体交多少,不同的承包公司、跑不同的线路、卖不同的玩意儿,差别可不小。这笔钱,就是售货员拿到这趟车“经营权”的敲门砖。说白了,不交这个钱,你想推着车进车厢?门儿都没有。
肩上扛着“自负盈亏”的担子
钱交了,“营业执照”到手了,售货员这才算真正支棱起自个儿这“流动小摊儿”。可这买卖啊,它可不是旱涝保收的铁饭碗。卖货挣来的钱,刨掉交给公司的那份“份子钱”还有货款,剩下的才是揣进自己兜里的实在货。
卖得多,挣得就多;卖得少或者压根儿卖不动,那这一趟不光白忙活,还得把交出去的本钱搭进去!这压力,搁谁身上都得卯足了劲儿吆喝,网上有在售货员三天就挣了一千多,当然也得卖力去卖货。
无论是小推车上的袜子、皮带、小玩具,还是充电宝、蓝莓干、老花镜,每一样东西都背着售货员这一趟的成本和盼头。他们的收入线,紧紧拴在卖出去多少东西上。你听那吆喝声,里头不光有卖货的劲儿,还透着一股子为生活打拼的韧劲儿。
火车小商品:价格里的“小门道”
火车上地方就那么大点儿,售货员们挑的东西,那都是经过琢磨的。得是那种个头小、分量轻的玩意儿。推车容量有限,在人挤人的过道里钻来钻去,大件根本耍不开,搬着也费老劲。袜子、毛巾、小玩具、地方特产小食品、充电宝这些个头小又实用的就成了主力。
东西还得禁造、不容易坏,车厢里晃晃悠悠磕磕碰碰是常事,玻璃瓶装这类娇气货基本见不着,包装得结实、扛得住颠簸是起码的要求。
得戳中旅客的“心窝子”或者“痒痒肉”,坐长途手机眼看没电了咋整?充电宝来了!坐久了孩子闹腾想哄哄?新奇的小玩意儿刚好顶上!蓝莓干这类零嘴儿,那是打发时间磨牙垫肚子的
铁路部门对这些能在车上卖的东西管得挺严,得符合规定和标准,保证来路正、质量过关,不能瞎整些假冒伪劣的玩意儿,坏了旅客安全也砸了铁路的招牌。
火车上买东西,能讲讲价不?这事儿啊,空间是有的!而且实际中这么干的人还真不少。很多乘客脸皮薄,不好意思开口,寻思着人家推车卖货也挺不容易的,明码标价就按价掏钱了。
其实火车上商品那标价,不像超市里那么“钉是钉铆是铆”。商品定价的时候,本身就留了点活动的余地。眼尖的乘客可能留意到了,不同火车上,不同售货员手里,同一个牌子的充电宝或者特产零嘴儿,价格时不时就有那么点小差别。
甚至同一个售货员,跟不同的乘客报价也可能不一样。这种能浮动的地儿,恰恰就给讲价留了机会,有时候快到站的话,他们还会甩货,用很低的价格就可以买到。
能讲讲价的底气,就来自售货员肩上那“自负盈亏”的担子。对他们来讲,能卖出去一件是一件,赚得少点儿总比砸手里强啊。
特别是这车跑了一半道儿,车上的人该买的都买过几轮了,或者眼瞅着快到终点站了,售货员琢磨着赶紧清掉点货,少赔点或者好歹捞回点本儿的念头就更强了。这时候,往往就是讲讲价的好机会。
整明白了这套“交钱上岗,自负盈亏”的道道儿,咱再听见车厢里那一嗓子接一嗓子,或是敞亮、或是透着点累的吆喝,感觉可能就不太一样了。
他们是承包公司的员工,但更像是给自个儿饭碗直接负责的“小买卖人儿”。每一声吆喝,不光是在推销手里的货,更是在使劲儿想把投入的成本给挣回来。他们能不能拿到钱,能拿多少,全看乘客买不买、买多少。
一个在车上卖了多年货的老售货员,对哪趟车几点开、啥时候人多啥时候人少、跑不同地方的人稀罕买啥、能接受啥价码,心里头都有一本清清楚楚的账。
哪趟车旅游团扎堆,特产零嘴儿就好卖;哪趟车打工的老乡多,结实耐磨的袜子和顶用的充电宝就更受欢迎;啥时候该扯开嗓子喊得带劲儿,啥时候该见好就收别招人烦……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