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把天地当房子,把房屋当裤子,诸位为什么跑到我裤子里来?

我把天地当房子,把房屋当裤子,诸位为什么跑到我裤子里来?

不过有一点点小遗憾,就是嵇康呢,虽然形象高大,仪表堂堂,可是他不怎么爱收拾自个儿。再加上他喜欢老子、庄子的“逍遥”作风,故而经常放纵自己。所以呢,整个就是个不修边幅的形象。

即便如此,却仍然藏不住他超脱的气质。“竹林七贤”的另一位成员山涛曾这样描述说,这嵇康的气度啊,就好像高山上孤绝的松树一样,当他醉了的时候,仿佛巍峨的玉石之山要倾倒。看看,多形象的夸奖!

在“竹林七贤”里,嵇康和山涛十分要好。好到什么程度呢?我们从嵇康写的一篇绝交书就可以看出来,叫做《与山巨源绝交书》。整篇文章洋洋洒洒两千字,其实核心就十二个字:我不当官,我不当官,我不当官!

这件事的起源很简单:山涛当时是个官儿,官位相当于现在的组织部长。他很想让嵇康也入仕当官,结果嵇康不干。不干的理由主要有两条:一是我这个人散漫,无组织无纪律,不适合当官;二是当官要干的事太烦人,我做不来。

从表面上来看,这两个理由已经足够充分了。但他拒绝入仕更关键的原因,实际上跟他的政治立场有关。

嵇康娶了曹家女儿——长乐亭主,是魏武帝曹操的曾孙女。嵇康因为这层关系,曾经做过“中散大夫”。也就是说,实际上,嵇康以前是当过官的,属于前朝旧臣。所以,他现在拒绝做官,其实是不愿与篡权者为伍,不想跟他们同乘一条船。

他写给山涛的信上,赫然有“绝交”二字,不明真相的人可能认为,嵇康真是要和山涛彻底绝交了。其实不然,看一个人不仅要听其言,还要观其行。

看看后来嵇康的所作所为就知道,嵇康所谓的“绝交”,只是在“公事”上绝交,而在“私事”方面,两个人不仅没有绝交,而且关系不是一般的好。

嵇康后来惹上官司,被当权者关在狱中,他自知死期将至,便开始安排后事。其中最重要的一件就是,他尚未成年的一双儿女,该托付给谁抚养监护。他没有选择亲哥哥嵇喜,也没有选择好友阮籍,而是选择了山涛。

他还对儿子嵇绍说,只要山涛在,就一定能把你们照顾得好好的。后来的事实证明,嵇康的选择没错,山涛确实是一个值得信赖的人。嵇绍之后也成了留名青史的人物,应该也有山涛的一份功劳。

嵇康被行刑之前,三千名太学生集体请愿,请求赦免嵇康死罪,还要求让嵇康来太学当老师,但这些要求,司马昭都没有同意。

临刑前,嵇康神色不变,宛如平常。他看了看太阳的影子,感受这生命最后的光阴,觉得应该用琴声来表达一下生命最后的感喟。于是,他要来一把古琴,在刑场上弹了一曲《广陵散》。

关于《广陵散》的由来,历来有多种说法:有说《广陵散》是嵇康从鬼怪那里得到的,也有说《广陵散》是嵇康自己的作品。

但大多数人普遍认可的观点是,《广陵散》在嵇康之前的东汉时期,就已流传于世,嵇康把它再加工,使这首曲子从以前的“清新雅致”提升到“悲壮哀伤”“声调绝伦”的境界。

然而,自嵇康被杀之后,再也没有人能像他一样,弹出《广陵散》的神采和气韵了。

“竹林七贤”的第二个人物,就是阮籍。说起这个人,特别有意思。在中国历史人物中,只有阮籍,能仅凭眼神,就留下一个传播千年的段子,并给汉语增加了一个叫“青眼有加”的成语。

阮籍这人特耿直,对自己欣赏的人就用青眼,对自己不喜欢的人则翻白眼。他的母亲去世后,嵇康的哥哥嵇喜来吊丧。你说,人家来慰问,你好歹给个好脸色啊。可阮籍根本看不上嵇喜,直翻着白眼看他,看得嵇喜浑身不自在,只好匆匆离开了。

后来,嵇康来了,还带着美酒和古琴。阮籍立马大变样,转以“青眼”对待嵇康。这般耿直,也是没谁了。

阮籍还有件趣事儿。有一次,他还处于服丧期间呢,依然在司马昭的宴会上大口喝酒,大口吃肉。有人看不下去了,当场就指责他,说你这是严重违背了礼法呀!你这种行为,应当流放海外,以正风教!

结果,司马昭不仅没有治阮籍的罪,反而斥责说话的人。这明显是在给阮籍打圆场。

最妙的是,阮籍在一旁“饮啖不啜,神色自若”,人家吃喝一点儿没停,好像身边的君臣回答,说的都是别人的事儿。所谓的礼法,在阮籍那里,全都是空气一般的存在。

其实呢,这般任性的阮籍,其思想还启发了后来的一众文化名人,比如金庸。

话说阮籍的大嫂有一次回娘家探亲,阮籍和她见面送别。毫无疑问,这就越过了当时男女交往的礼法尺度了,就有人对阮籍说三道四。

谁知,阮籍一句话就怼了回去:“这礼法,难道是为我设立的吗?”言外之意是,礼法是你们这些俗人遵循的准则,我这种脱俗的人,才不在乎呢!

就是这句潇洒的名言,启发了我们的金庸先生。金庸在创作武侠小说《射雕英雄传》的时候,把这句话挂到了“东邪黄药师”的嘴边。黄药师同样是不遵礼教,他的说法也是:“礼教岂为吾辈若设?”与阮籍所说的如出一辙。

另一位受阮籍影响的文学家是曹雪芹。曹雪芹的字是“梦阮”,后世的人认为,其中的“阮”字指的应该就是阮籍,暗示着曹雪芹对阮籍的崇拜之情。

阮籍这人,是出了名的“痴”,简直“痴”到了极致。比如说,他好喝酒,有一项关于醉酒的惊人记录,就是醉酒时间长达六十天。

不过呢,如此醉酒,有其深意所在。晋文帝曾经想为晋武帝向阮籍提亲,结果阮籍不愿意,又不能明摆着对抗,灵机一动,就让我醉下去好了。这一醉,提亲的事儿没法儿跟他正经谈,就这样不了了之了。

其实大多数魏晋名士跟阮籍一样,都比较爱喝酒。并不是他们真的就那么爱喝,而是深处乱世,名士们常常遭遇各种无奈甚至迫害,我如果不醉,也许难得平安活到暮年呐。

“竹林七贤”第三位名士是阮咸。阮咸是阮籍的侄子,他与阮籍并称为“大小阮”。不过,阮咸能够入选“竹林七贤”,可不是靠阮籍走的后门,人家是妥妥的实力派。如果说嵇康是古琴高手,那么,阮咸就是琵琶大师。

在武则天时期,人们在一座墓穴中,发现了一把改良过的铜质琵琶。武则天就请乐师进行了鉴定,最后确定,这把琵琶就是阮咸的遗物。

经过400多年的锈蚀,琵琶早已经满身铜锈,不堪使用,宫廷乐匠只好照着样子用上等木料仿制了一把。琵琶仿制出来后,武则天为了纪念阮咸,就用他的名字来命名这种改良版的琵琶,称为“阮”。

您猜得没错儿,从那时起,阮咸的名字,不仅代表了他本人,也成了延续千年的中国传统乐器的名称。以人名命名乐器的这一殊荣,在中国音乐史上有几个?答案是:仅有阮咸一人。

阮咸的性格呢,也是很符合东晋名士的主流的,一点儿不在乎礼数。虽然他出身士族,属于名门之后,可是,他的爱情却走了不寻常的路线,他爱上了姑母家的婢女。而且呢,这个婢女还是北方的鲜卑族。

要知道,西晋的门第观念是很强的,你如果要结婚,那就得门当户对,不然,想得到亲人朋友的祝福,门儿都没有!

潇洒的阮籍哪里会管这些,无视别人的议论纷纷,娶了这个女孩,后来,俩人还有了自己的孩子阮孚。哈哈,瞧,多无拘无束的男子!

“竹林七贤”的第四人叫刘伶。虽然“竹林七贤”个个都挺能喝,但唯独刘伶一人,几乎可以称作酒痴。在他的一生中,似乎只有饮酒才是一件值得做的事,痛饮美酒,就是他的人生意义所在。

刘伶写过一篇《酒德颂》享名后世,其中有豪情,也有深情。豪情是,我想为国效力,深情是,怎奈现实残酷。

他出身卑微,在看重门第的魏晋时代,想要出人头地,是非常困难的。而且,那也是一个非常看重“颜值”的时代,连提拔官员这种事儿,都要看你长得够不够帅。可偏偏刘伶不走运,长得又丑又矮。

原本呢,刘伶也是做官儿的,但当时跟他一块儿当官的人,几乎都晋升了,唯独他无所作为,于是就辞职了。后来朝廷想让他再入朝做官,他不想再去。

为了拒绝,干脆把自己灌醉,脱光了衣服,跑到外面裸奔去了。朝廷派来的人一看,差点晕倒,这家伙不是神经病嘛!才算放弃了。

关于刘伶如此这般的任性故事,还有很多,比如,他常常任性纵酒,脱光衣服,赤身裸体地待在屋里。有人看到后就笑他,你是不是疯了!

结果刘伶答道:“我把天地当房子,把房屋当裤子,诸位为什么跑到我裤子里来?”哈哈,还真是让人无言以对。

这样一个“先天条件”不突出,还任性妄为的刘伶,凭什么能“入选”竹林七贤呢?当然是要有点儿实力的。

刘伶的作品虽然留存得不多,只有《北芒客舍》和《酒德颂》,但是行文轻灵,刻画生动,一字一句间,都是珍贵的幽默感。好吧,我是长得丑了点儿,但是不好意思,我还挺有才的。

再来说说“竹林七贤”的下一个人物——向秀。向秀最著名的作品要属《思旧赋》,作品诞生的原因,一个是为了纪念死去的嵇康,一个是抒发对政治的不满。

相比“竹林七贤”其他的几个人,他和嵇康是交往最多的。在得知嵇康被杀后,他不得已改变了往日的隐士生活,顺应朝廷的威逼拉拢,做了官。

做官之后,向秀有一次路过山阳嵇康的故居,不禁触景生情,怀念起老友,于是写下了这篇《思旧赋》。从此以后,后世的文人们缅怀亡友,常常也会把这篇赋,作为自己创作的典故。

向秀的人物资料,相对来说比较少。但是,他的才华也是很全面的,他曾经做过一个特大胆的事儿——注解《庄子》。

刚开始有这个想法的时候,他跑去找嵇康商量,说我想注解《庄子》。嵇康就说,《庄子》是经典啊,不需要注解。

可是向秀没有放弃,还真的按自己的理解,重新注释了《庄子》。这一注解不得了,处处有新意,竟然重振了玄学思想,连好朋友嵇康都大为吃惊。

我们在讲到嵇康的一生时,提到他和山涛绝交的故事,并留下了“嵇绍不孤”的成语。可见山涛是个值得信赖,有担当的朋友。接下来,我们就讲讲这个山涛。

当时,山涛和嵇康、阮籍一见面,十分情投意合,好得像一个人。山涛的夫人韩氏,觉得山涛和这两位的交往,似乎超出了寻常的友谊之情,于是问他怎么回事。

山涛回答说:“眼下能做我朋友的,就只有这么两位了。”这么一说,韩氏更加好奇了,说自己也想看看他们。

有一天,嵇康和阮籍又来了,韩氏就劝山涛把两个人留下来住宿,并给他们准备了好酒好肉。然后,韩氏把自己家的墙钻穿了,以便看个究竟,还一直看到天亮时分才回来。

后来,山涛就问夫人,你觉得这俩人怎么样啊?韩氏坦率地回答道,你呀,才智情趣比他们差远了!不过以你的见识与气度,和他们交朋友,还是可以的。

一开始呢,妻子要看那俩人,山涛大约是有点儿吃醋的。可现在听夫人这么说,总算找到了一点儿自尊,回答道:“是啊,是啊,他们也总认为我的气度胜过他们啊!”

这夫妻俩的感情一直很好。山涛在做官之前,是个穷小子,家里连个像样的家具都没有,但夫人韩式从来没有怨言。

有一天,山涛对夫人说:“娘子啊,你暂且忍一忍如今的饥寒,我日后定当位列三公,只是不知道,到时候娘子你,是否做得来三公夫人哩。”

果然,山涛没有食言,做起了官儿,也有了钱。但是他仍然正派节俭,不养婢妾,一收到俸禄赏赐什么的,都散给亲戚故人,很有智者和仁者风范。

在朝廷中,山涛从不参与官员之间的矛盾纷争,同时保持相对清廉。他有一双慧眼,看人的眼光一流,给朝廷挖掘了不少人才,堪称“官场伯乐”。同时呢,他对形势的判断也十分准确。有一次,晋武帝计划伐吴,很多大臣都表示不同意,皇帝很生气。

山涛呢,当然不会明着跟皇上对着干,但他退朝后,跟别人说:“其实啊,只有圣人才能做到内外无患,假如不是圣人,外部安宁了,就必然有内部的忧患。以目前的情况来看,我们把吴国留着作为外部的唯一忧患,难道不好吗?”

大臣们一听,纷纷佩服山涛的大局眼光,有醍醐灌顶之感。

“竹林七贤”里最后介绍的这位名士呢,名叫王戎。王戎是七个人里面年龄最小的。

他比嵇康小十岁,比阮籍小二十岁,比山涛小大约三十岁。我们在“轻松读经典”栏目里讲过他的故事,知道他是很有“雅量”的一个人。

王戎六七岁的时候,有一次在宣武场看戏,有猛兽在笼子里怒吼,声音大得不得了,听着特吓人。

众人个个都忙不迭地躲开了,就王戎一个人站着不动,神色淡定极了。当时魏明帝看到这情景,连连称赞,这孩子简直是个奇童啊。

王戎长大后,在魏国征讨吴国时带兵出征,在伐吴的过程中,表现十分出色。他曾亲自与乱军交锋,一个个生死关头,仍然是神态自若,没有流露出一丝胆怯。你看,这就是真名士的状态。

王戎是个很重感情的人,他的儿子万绥,才19岁就死了。王戎特别喜欢这个儿子,白发人送黑发人,当然是不胜其悲。山涛的第五个儿子山简来探望他,看他悲伤得都快撑不住了,就问:“为了一个怀抱中的孩子,至于悲痛到这种地步吗?”

王戎是这么回答的:“修炼到极高境界的圣人,也许可以忘掉世俗之情;最下等的人,也许谈不上懂什么感情;但是,对感情最集中、最专注的,恰恰是我们这类人啊!”山简听完,深受触动,也开始为王戎感到悲伤了。

竹林七贤的故事,当然远远不止这些。要真的唠他们的趣事,或许要唠好些年。这是一群什么样的人呢?

他们代表了一种相当的文化高度,喜欢在竹林里各抒己见,展现自我的自由状态。他们看起来好像过早豁达了起来,年纪轻轻就学会了对人生淡然处之,超脱自在。

不过,他们的人生,也跟无数普通人一样,有不少挫折和遗憾。七贤的竹林之游必然有它的趣味所在,但是,这是他们追求的幸福吗?

其实,他们也是为了自保,才给自己套上了一个老庄思想的游泳圈,远离政治,转而崇尚自然。这是在以一种平静的方式,诉说着这个社会的缺陷,挑战着历史的宿命。

而恰恰是因为这样,他们成了一群最特别的人。著名哲学家宗白华先生说:“晋人向外发现了自然,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!”他们在魏晋乱世的废墟上,竟然开出了娇艳的生命之花。

谁都没办法想象,如果没有七贤,没有那许许多多的名士,魏晋这个乱世,该是多么苍白。

如果在这个乱世,像七贤这样的名士,没有一些艺术精神和喜剧精神,他们的人生,该是多么无趣。

从某种程度上说,这也是我们后世的幸运。

获取听书资源,请下载“仁仁阅”APP。

(图片来源于网络)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相关数据

《破门而入:行动小队
《战狼2》到底凭什么成功?经济学和统计学给出了答案
附录:小米手机“BL锁”名单

友情链接